中国新闻周刊讯 今年五一档电影,从预售情况来说并不乐观。
预售票房刚刚突破一亿,还是包含大量点映的情况,这就足以说明,最终定档的几部五一档影片,没有真正勾起观众的观影欲望。
事实上,五一档和其他档期相比,确实稍显尴尬。它既没有春节档和暑期档的上映周期长,也没有情人节档或是国庆档特色鲜明。这使得对自己更有信心的作品,不会早早锁定五一档,也就直接造成五一档容易出现“菜鸡互啄”的局面。
因此,在作品难分伯仲的情况下,前期宣发造势就成为了重点,其中点映就是最直观有效的手段。
是骡子是马,先拉出来遛遛?
点映,也可称为试点上映。是指选择在个别的地方影院,放映指定的影片,通常是预先放映还未正式上映电影。
不少电影都曾在点映上吃到过甜头。比如2018年的票房黑马《我不是药神》,在暑期点映中利用9%的排片创造出了43%的票房占比,观众的口碑通过社交媒体形成了传递效应,引发了极强的观众兴趣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电影8小时票房突破1.6亿 图/《我不是药神》官方微博
与《我不是药神》操作方式类似的还有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这部作品在定档初期几乎毫无热度,但过硬的质量还是在点映中收获了口碑,甚至引出了“自来水”的概念。
资料显示,我国的点映最早来源于2002年放映的电影《英雄》。当年,《英雄》选择点映,并非有意为之,而是因为导演张艺谋希望携《英雄》角逐奥斯卡。但奥斯卡评奖规定参加最佳外语片评选的电影,必须在当年10月31日前在该国商业院线放映一周以上。由于《英雄》早已经定下当年12月中的上映档期,所以只好选择在当年10月下旬在深圳展开点映活动。
在当年,电影人不愿意接受点映的最大原因其实是盗版,因为一旦点映活动中的影片通过不同方式流出,那将会对电影票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但近年来,片方逐渐看到了点映的甜头,“点映”开始引发争议,比如去年上映的《八角笼中》和《孤注一掷》,两部影片都曾因为大规模点映而陷入争议。《孤注一掷》甚至在3天的点映中拿下了5亿多的票房,打破了中国影史的点映纪录。《八角笼中》也不遑多让,10天点映带走了4.2亿票房。部分电影人认为,这样的大范围“点映”,实际上等于“面映”,属于抢跑。
事实上,对于观众来说,电影是“点映”还是“面映”影响并不大,作品上佳,买的票就不冤,作品特别出色,就推荐给亲朋好友;反之作品糟糕,票钱就亏了,作品特别糟糕,就发微博吐槽。
由此可见,选择点映的作品一般是片方自认为“腰部的产品”,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自信通过档期上映竞争过其他选手,所以通过“点映”试水,口碑好就多捞点,口碑不好还能提前跑。
推荐阅读:
工信部:1- 5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49317亿元 同比增长11.6%